刑事诉讼的证据种类有哪些

首页>>法律知识

    刑事诉讼的证据种类有哪些
  
  一、刑事诉讼的证据种类都有什么呢
  
  (一)物证、书证
  
  (1)物证是指以其物质属性、外部特征、存在状况等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
  
  (2)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材料。
  
  特别关注:如果一个证据同时具备两种证明方式,则既是书证又是物证,理论上称为物证书证同体。例如,在犯罪现场收集到一封书信,内容与被害人死亡原因有关,如果用该书信的内容证明被害人的死亡原因,则属于书证;同时,又需要判明该书信是否为被害人所写,需要作笔迹鉴定,从痕迹的角度看,该书信又是物证。
  
  (二)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证人证言一般以证人证言笔录加以固定;经办案人员同意由证人亲笔书写的书面证词,也是证人证言。
  
  刑诉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特别关注:
  
  1、单位不能作证人,因为单位本身没有感觉和知觉,不能感知案件情况,也无法承担作伪证的责任。
  
  2、证人作证的两个基本规则:一个是证人的不可替代性规则,另一个是证人作证优先规则,即证人的身份与本案当事人以外的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身份发生矛盾时,应当优先作为证人。
  
  3、证人与见证人不同。见证人的证明行为并不针对案件事实。
  
  (三)被害人陈述
  
  被害人陈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自诉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如果是被害人,他们的陈述也是被害人陈述。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案件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通常也称为“口供”。内容主要包括承认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说明自已无罪、罪轻的辩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应当是口头陈述,以笔录的形式加以固定。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请求或办案人员的要求,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亲笔书写供词。严禁刑讯逼供或以欺骗、引诱等方法套取口供。
  
  刑诉法第46条规定:“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共犯相互之间就共同犯罪的情况相互举发与个人的罪责相关,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而单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他人犯罪事实的检举,或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非共同犯罪事实的检举,属于证人证言。
  
  (五)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书面结论。鉴定人有法定的回避理由,应当回避。
  
  鉴定结论与医疗单位的诊断证明在产生的程序上有原则的区别。
  
  1、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应当告知当事人,当事人有权提出重新鉴定和补充鉴定的要求。鉴定结论必须当庭宣读,鉴定人应当出庭,对鉴定过程和内容、结论作出说明,接受质证。
  
  2、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结论,并且由鉴定人签名,医院加盖公章。
  
  (六)勘验、检查笔录
  
  (1)勘验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于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痕迹、尸体等勘查、检验中所作的记载。包括文字记录、绘图、照相、录像、模型等材料。勘验笔录可以分为现场勘验笔录、物证检验笔录、尸体检验笔录、侦查实验笔录等。
  
  (2)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为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生理状态,而对他们的人身进行检验和观察后所作的客观记载。检查笔录以文字记载为主,也可以采取拍照等其他有利于准确、客观记录的方法。
  
  特别关注:勘验、检查笔录由办案人员制作,鉴定结论则由办案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制作;勘验、检查笔录是对所见情况的客观记载,鉴定结论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的分析判断意见;勘验、检查笔录大多是解决一般性问题,鉴定结论则是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
  
  (七)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或其他高科技设备所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特别关注:讯问、询问、勘验、检查时所作的录音、录像不是视听资料。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非常的多,随着法律的越来越完善,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办案的效率。因为现在经济和科技的飞速的发展,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新颖,所以说丰富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非常有必要。从另一方面来说给予了罪犯沉重的打击。
  
  

⊙声明:本页内容仅代表发帖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侵权或违法违规,请点此举报

⊙相关内容
·刑事案件证据种类有哪些
      刑事案件证据种类有哪些不管是进行怎样的诉讼,其中想要获得有利判决的,当然要准备好足够充分的证据才行。不过,不同诉讼类型,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不一样。那么您知道刑事案件证据种类有哪些吗?以下是我们带来的具体介绍。证据指证明待证事实是否客观存在的材料。证据种类有以下......

·组织考试作弊罪情节严重怎么认定?
      由于刑法修正案中对作弊行为进行了规定,作弊入刑后的首次高考即将来临,也被称为最严高考。罪名中“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那么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情节严重究竟应该如何认定呢我们将做详细解答。一、组织考试作弊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

·诈骗罪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最新金额是多少?
      诈骗罪刑事案件立案标准最新金额是多少?全国法律规定3000元以上可以构成犯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不一。但基本都在3000到6000元。《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

·诈骗罪的定罪金额如何确定
      生活中往往有些不法分子设下一些陷阱导致某一方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对方损失金额达到一定数目即构成诈骗罪。诈骗的手段多种多样,因此诈骗的定罪金额也不尽相同,接下来由的我们为您普及有关知识。诈骗罪的定罪金额如何确定1、诈骗罪(1)数额:3000以上不满4万元量刑:3年以......

·浦口讨债律师
      浦口讨债律师处理欠款纠纷、借款纠纷、债权债务、债务追讨及相关......


江苏 赵洋洋律师
副主任律师 执业12年
14751692778

上海 黄晓栋律师
法学学士 执业11年
18667830319

江苏 章浩律师
副主任 法学学士 
18951945636

山东 范志强律师
执业20年
13065042504

福建 吕超律师
执业11年
13147094815

上海 罗东升律师
主任律师 
18516500148
·泉州市取保候审律师,办理取保候审、看守所会见
      泉州刑事律师办理刑事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各阶段,对经济犯罪......

    劳动经济补偿金扣不扣个税(一)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
·疫情防控期间公司可以随意降薪吗?
    疫情防控期间公司可以随意降薪吗疫情防控期间公司不可以随意降薪的,疫情期间的工资应该按以下标准确定:1、企业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企业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2、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若职工提供了正常劳动,企业支付......

    行政诉讼的有效期是多长时间?一、行政诉讼的有效期是多长时间?行政诉讼的有效期是六个月,具体的时效规定如下:《行政诉讼......
    管辖权异议有力证据有哪些一、管辖权异议证据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
    车辆追尾事故赔偿项目有哪些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
    汽车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选择代步的工具。由于,汽车的维修成本较高,所以,学多人会为自己的爱车上保险。而且,在平常停......
    未购买交强险有什么后果一、未购买交强险有什么后果(一)根据法律规定,没有按规定缴纳交强险的,该机动车辆会被公安机关交通管......
    离婚一方死亡后孩子的抚养权可以变更吗?可以变更抚养权,离婚后带孩子的一方死亡,另一方作为孩子的亲生父母,对孩子具有监护抚养......
    一、假劳动合同的追诉期是多久假劳动合同的追诉期一般是一年,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

有法律问题?在此提问:
*事发地:
*手机号:
最新法律咨询
·与房主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中介合同)求助。
·朋友欠我钱没有欠条但是是转账记录,能把钱要回来吗??
·我在工作时间受伤骨折轻微单位买着工伤意外险呢没住院在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我同学弄成了贷款担保人,后来被人上
·在和公司计算加班费中,遇到很多问题!*
·是否可单方终止承包经营合同!
·工作当中,工友误伤了我,导致身体某部位缝合十针,也因
·您好!房屋装修出现问题怎样起拆解决问题
·请问在未经他人允许和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拿走别人的钱财
·我刑满释放罚金去哪儿交不交会怎么

收藏-转发-分享给朋友
法律知识
中法网www.cnLa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