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房子是男方的名字吗?

首页>>法律知识

    夫妻双方离婚之后,往往关注最多的就是财产的分割问题,财产的分割,最令人关注的往往是对于房产如何处理。一般婚前有协议的夫妻,将房子已经约定好属于谁的,那么按照规定来判决,如果协商不成的,只能由法院来解决。那么离婚房子是男方的名字吗?
  
  一、房产证只有男方名字离婚怎么分?
  
  看实际出资情况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是最高院对现行婚姻法的有效补充。解释指出,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
  
  二、由于我国住房制度多样化,住房权属状态也是多样化的,具体需要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1、离婚时已经取得产权的房屋
  
  第一,对于私房和具备产权证可上市交易的公房,一般以产权证颁发的时间来界定是否为夫妻共同财产。按照民法物权原理和我国房屋管理政策,一般情况下房屋权属登记是房屋所有权取得的必经程序。只有办理了产权登记或过户手续才能真正取得房屋所有权。因此对于在离婚案件中涉及的此类问题,如果诉争的房屋是结婚登记后取得所有权的,应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如果在结婚登记之前取得所有权的,应认定为个人财产而不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第二,夫妻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共同财产购买为产权的,该房屋为共同所有。由于公房使用权可通过承租权转让的方式上市交易,具有一定的交换价值,在离婚分割该房屋时,可区分下列情形处理:
  
  a、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是基于福利政策分配取得,婚后以共同财产购买为产权的,由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内,无法体现出原公房使用权的交换价值,则在离婚分割该产权房时,可不考虑原公房使用权交换价值的单独归属。
  
  b、一方婚前承租的公房,是其以个人财产支付对价取得的,婚后以共同财产购买为产权,在离婚分割该产权房时,应当将取得原公房使用权时所支付对价部分,确定为当时承租的夫或妻一方个人所有,产权房的剩余价值按共同财产分割。
  
  c、对于婚前由夫或妻一方父母承租,婚后以夫妻共同财产购买为产权的公房,原公房使用权的交换价值可参考《婚姻法解释(二)》第22条的规定,推定为父母对夫妻双方的赠与,离婚时可直接将产权房按共同财产分割处理。虽然是以夫妻一方名义购买,但不是以夫妻共同财产而是以一方父母财产购买,产权证系夫妻双方的名字,仍应为共同财产,只是在财产分割时,酌情考虑财产来源因素。原系一方父母承租的公房,后以一方名义而非夫妻名义购买成为了公房,且购买的出资来自该方父母,应为一方所有的财产。原系一方父母承租的公房,虽然以夫妻共同财产购置,但产权证上不仅有夫妻一方或双方名字,还有一方父母名字,该房为家庭共有财产。
  
  第三,夫妻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购买房屋,并按揭贷款,产权登记在自己名下的,该房屋仍为其个人财产,按揭贷款为其个人债务。婚后配偶一方参与清偿贷款,并不改变该房屋为个人财产的性质。在离婚分割财产时,该房屋为个人财产,剩余未归还的债务,为个人债务。对已归还的贷款中属于配偶一方清偿的部分,应当予以返还。
  
  2、离婚时尚未取得完全产权的房屋
  
  指离婚时夫妻双方取得的房屋所有权只是部分产权,不是完全产权,主要指夫妻双方根据福利政策以标准价购买的公有房屋。部分产权房屋是国家历次房改政策的产物,其突出特点为部分产权处分受到限制。
  
  第三、售房所得按照国家、单位、个人所占比例进行分配。它可能是婚前或婚后购买的但没有取得产权证的公房。由于这类房屋涉及我国特殊的住房政策,又涉及职工单位的利益,住房不能上市交易,在实务分割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离婚时双方尚未完全取得所有权的情形,如果当事人有争议且协商不成,可以按照《婚姻法解释(二)》第21条处理,即人民法院不宜判决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当事人取得完全所有权后,有争议的,可以另行向人民法院起诉。
  
  3、离婚时尚未取得产权的房屋
  
  指离婚时夫妻双方对其居住使用的房屋尚未取得所有权。婚姻存续期间已经签订买卖合同,但未取得产权证的房屋。如果夫妻双方作为买受人没有交清全部购房款而没有取得产权证,可以按照《婚姻法解释(二)》第21条处理,人民法院不宜判决房屋所有权的归属,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由当事人使用。当事人取得完全所有权后,有争议的,可以另行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已经支付了全部房价款,房屋所有权法律关系比较清晰,只需完善权属登记手续,人民法院可将以下情况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对房屋权属、分割、补偿问题予以处理:
  
  第一、在婚姻存续期间购买的,无论是以夫或妻的名义还是夫妻共同名义;
  
  第二、在婚前以夫妻双方的名义购买;
  
  第三、在婚前以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购买,属于婚前共同财产,财产性质存续到婚后仍为夫妻共同财产。
  
  4、房屋中有父母出资的情况
  
  根据《婚姻法解释(二)》第22条的规定,父母为子女结婚购房的出资,应认定为赠与。即在父母实际出资时,其具体意思表示不明的情形下,从社会常理出发推定为赠与。若当事人有在离婚诉讼前形成的证据证明其与出资人之间形成的是借贷关系的,则不适用该条规定。需要强调的是,离婚诉讼中父母作出不是赠与意思表示的陈述或证明,尚不足以排除赠与的推定。
  
  对于夫妻婚后父母出资购买房屋产权证登记在出资者自己子女名下的,从常理出发,可认定是明确向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部分出资应认定为个人所有;若产权证登记在出资人子女的配偶名下的,除非当事人能证明父母出资时有书面约定或声明明确出资者表示向一方赠与的,一般宜认定向双方赠与,该部分出资为夫妻共同所有。
  
  三、房产证是男方名字离婚怎么分
  
  离婚财产分割的是夫妻的共同财产,如果是一方的个人财产是不进行分割的。
  
  针对房产证是男方名字离婚怎么分问题,首先需要判断房产的性质,如果是婚前购买,也没有其他的约定,那么这个房子就是属于男方个人的,离婚时是不分的。
  
  如果没有其他约定,且在婚内共同挣钱购买,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如果不能证明房屋是用你们婚后财产购买的话,面临分不到财产的可能。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阅读,我们知道,房子如果是夫妻双方结婚之后共同购买的,那么房子属于夫妻共同的财产,离婚之后是平均分配的,如果在结婚之前,一方购买,并且还将自己的名字登记在房产证上,那么,房子就是属于这一方所有的。
  
  
  
  

⊙声明:本页内容仅代表发帖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侵权或违法违规,请点此举报

⊙相关内容
·一般纳税人房屋租赁税率标准是多少...
      为加强对房屋租赁行为的管理,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对房屋租赁人征收一定的房屋租赁税。这里所说的房屋租赁税并不是一个税种,而是一类,包括房屋租赁要缴纳的所有税种。那么,一般纳税人房屋租赁税率标准是什么呢?请阅读下文详细了解。一般纳税人房屋租赁税率标准是多少房屋租赁......

·在很多行业中,其实都是有自己的一...
      在很多行业中,其实都是有自己的一些行业习惯。就拿房屋租赁来讲吧,虽然法律中没有要求租房必须要支付押金,但按照行业操作习惯,此时出租人都是会要求承租人支付押金的。那在交租房押金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呢?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吧。一、交租房押金时有什么要注意的交租房......

·夫妻离婚房产抵押变更如何处理?
      夫妻感情不和需要办理离婚,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离婚时会对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房产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分割可以签署协议,协议未果可以上法院进行诉讼,由法院给双方一个公正的结果。那么,夫妻离婚房产抵押变更如何处理?下面就让我们为您整理一下相关的知识。一、夫妻......

·贷款房离婚怎么办,离婚如何分割贷...
      在离婚案件中,解除婚姻关系不再是案件的主要矛盾,问题主要集中于夫妻财产问题,而夫妻财产分割则集中在房屋财产上。如果是属于贷款的房子,在夫妻离婚的时候该如何进行分割呢?请跟随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具体了解。一、贷款房离婚怎么办1、婚后双方共同付首付款,婚后双方共......

·南京婚姻家庭律师
      南京婚姻家庭律师法律服务范围:1.代理国内离婚,涉外离婚诉讼......


江苏 李乾溶律师
主办律师 法学硕士 
18602573957

广东 魏向阳律师
副主任 
13147094815

安徽 王庆磊律师
副主任 法学学士 
13865833017

福建 陈建青律师
主任律师 执业22年
18567906376

上海 黄晓栋律师
法学学士 执业11年
18667830319
·关于继母子关系认定的看法
      接受一起征地拆迁补偿纠纷案件,大致案情是:“委托人一直居住在......

有法律问题?在此提问:
*事发地:
*手机号:
最新法律咨询
·仲裁胜诉后的一些问题(急)
·张律师你好,我是婚前买房自己付的首付,结婚后贷款才下
·你好!我儿子去年某医院检查被告知患了一种疾病,合计花
·行政再审申请书最高院收发室已签收十天了,当事人至今未
·你好,王律师。有事咨询,方便的话回信息。
·土地,我是独生子年满18周岁了村队要抽回奖励我父母的土地合理吗
·我爸是一八12?号住的院转诊证明也开啦,一九1?号出
·我想在新江平路组一块土地
·您好,律师,我想质询一下您押金收取店租20倍可以吗
·到底应该谁承担责,学校的两名学生在打架其中一名拿出木棍追打另一致使另一个在躲避过

收藏-转发-分享给朋友
法律知识
中法网www.cnLaw.net